劳模工匠

“罗甸劳模现象”系列报道之二:除掉岩山千年愁——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罗甸县原平岩乡翁保公社社长潘玉先

来源:云黔南 作者:刘雪红 牟泗亭,史传鸿 日期:2022-04-13

罗甸平岩曾经有三样最出名:石山、缺水和光棍。

由于地表破碎、土层薄瘠,土壤渗透性强,滴水贵如油。老百姓只能在石头窝的薄土上种植玉米,一年下来,收成甚微。

贫瘠的土地,让当地群众常年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本地姑娘往外跑,外面媳妇不愿来,光棍越来越多。

苦熬不如苦干。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出了一位先锋模范。他带领村民劈石造田,硬是将乱石山变成良田,带领村民修水塘水窖,解决人畜饮水难题,带领村民大搞“双季稻”试验,解决了温饱问题。

他叫潘玉先,罗甸县原平岩乡翁保公社社长,1957年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潘玉先参加劳模大会和中央领导人合影

“我父亲身体硬朗,身材高大,担任生产队大队长和公社社长期间,带领村民劈石造田、垒砌梯土,发展种养殖业。”潘玉先的三儿子潘凤光回忆道,1957年父亲去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时,他还在读小学一年级。

光阴似箭,一晃65年过去了。潘玉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一直影响着、感召着平岩人。

乱石岩山出良田

平岩村位于层峦叠嶂的麻山腹地,斜坐在石山坡上,与广西南丹县中堡乡隔河相望。

这里是典型的“穷山恶水”之地。基岩裸露,怪石林立,崎岖不平,土层瘠薄,水源奇缺,唯一的过境河流漕渡河因河谷深、地势低,无法提灌饮用,人畜饮水只能“靠天”赏赐。

潘玉先

“平岩平岩全是岩,汽车马车进不来;吃水用水天上下,种粮要挖旮旯岩。吃愁穿愁睡更愁,脑壳枕个木枕头,包谷壳窝睡一夜,火燎烟熏泪直流。”潘凤光说,他就是从小听着这首民谣长大的。

在“求生”还是“等死”面前,平岩人选择了前者。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翁保公社社长潘玉先一声令下,带领群众向穷山恶水开刀。

男女老少齐上阵,在田间集体干着农活,吃着大锅饭,整年累月地劈石造田、垒砌梯土,人们把石头从山上挖出来,抬到低矮的地方垒起石坝,再抠土填成一块块梯田,并开展植树造林,努力控制水土流失。

平岩人忍着饥饿,冒着寒风,敲击着千年顽石,就为了子子孙孙能吃上饱饭。

平岩人的血汗没有白流。他们辛苦造出的上千亩梯田,长出了白花花的大米饭。

平岩村的乱石岩山地貌  肖伟 摄

“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到处粮食紧缺。当时市场上已经没有粮食卖了,外面的人还到我家来买粮食。”潘凤光说,是因为父亲在自家挖的深土上探索试种“双季稻”大获丰收,他还把麦子和荞子套种一茬,3月份收荞子,5月份收麦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粮食产量也增加了。试种成功后,潘玉先将“双季稻”种植技术和麦荞套种技术倾囊传授给乡亲邻里。

在“农业科技”刚刚启蒙的年代,在边远落后闭塞的大山里,“双季稻”在这片贫瘠瘦弱的坡地上探索试种成功,堪称奇迹。而潘玉先敢为人先、敢于接受新技术的精神,让人心生敬意。

吃水不忘挖井人

站在潘玉先的老屋门前,前方脚下就是奔腾不息的槽渡河,周围是重重叠叠的大岩山。

年岁稍长的老人回忆说,“他带领群众一起垒梯土、修水塘、植树造林,他把养蜂技术传给村民,他养的大肥猪卖到八茂……”

记者到平岩村寻访潘玉先事迹  肖伟 摄

平岩老百姓有这样一句话:谁要是解决了老百姓的饮用水问题,他就是平岩的大功臣。

潘玉先就是平岩人的大功臣。

平岩老百姓吃水太难了,每户人家每天要用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到5公里外的地方挑水,排队的水桶足足有一公里长。一盆水洗了菜,还得留着洗脸洗脚,洗了脚还得留着喂猪、浇菜地。

“通常半夜就要去,来回2个小时,一路颠簸回来可能只剩半挑水了。”潘凤光说。

水,留给当地百姓太多太多痛苦的记忆,几乎每户人家要花一半的精力来与水抗争。

潘玉先决定挖水塘积雨水。

潘凤光说,父亲每天晚上打着电筒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村民投工投劳修水塘。“为了节约钱买电池,父亲一个星期少吃一餐饭,一个月下来节约了4毛钱。” 

平岩村老人讲述潘玉先的故事  肖伟 摄

“这两个大水塘就是潘玉先老人带领群众修建的,如今村里的种桑养蚕基地就在这里,产业路也修到了水塘旁。当年造的田砌的土,为现在村里发展种植业打下基础,大水塘当初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题,现在灌溉着周围百亩桑田。”平岩村村支书宿文品说。

站在大水塘边,刻印着寥寥数语的石碑虽盖满了青苔,但仍依稀可辨。朴实的平岩人,用“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表达了对党的恩情,对老劳模的敬意。

劳模精神代代传

几十年来,潘玉先的劳模精神如一眼清泉,润泽着那方土地。

回忆起父亲潘玉先生命的最后时刻,潘凤光心里一阵揪痛。“父亲生病3天就去世了。1980年,村里还没有公路。送去医院要抬着走50多公路的石山路,根本来不及。”潘凤光说,修条公路,走出大山,是每一个平岩人心中的梦想。

潘文军继承爷爷的养蜂技术  肖伟 摄

2001年3月,平岩启动了通村公路建设。仅3个月时间,平岩人硬是在岩山上凿出93公里的通村通组公路。“按当时1公里20万元计算,修这93公里的岩石路,造价至少要1860万元。而平岩人拿下了,简直就是个奇迹。”宿文品说,在潘玉先劳模精神激励下,平岩成为罗甸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的麻山乡,改写了麻山行路难的历史。

公路通了还不够,平岩人还要把电架到平岩来。

据说,当年一根电杆需要25个人抬,上至60多岁的老人跟着抬,下至七八岁的小孩背水给大人喝,距离平岩乡政府最远的油龚组,两个月后就通电了,比对门河的广西中堡乡提前一年多时间。

2002年末,平岩实现组组通电,结束了祖祖辈辈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紧接着,是人畜饮水工程。

2000年以后,得到国家“三小工程”项目扶持,平岩人在石山上,在房前屋后,挖出2000多口水池水窖,苦干数月修建了提灌站,硬是让乱石如麻的岩山,灌满了清沏的雨水,每家每户腾出主要劳动力来发展生产。

脱贫攻坚期间,平岩人迎来“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机遇,投资近5000万的平岩水厂于2019年2月开工,当年7月竣工,工程建设只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

潘文军说,经过几代人的接力,自来水已经进家  肖伟 摄

数根硕大的输水管道穿过重重叠叠的石山,将平塘县境内的国家大型水源工程摆图水库原水输送到平岩水厂,处理后经加压泵站提升至机冗高位蓄水池,再由蓄水池向各供水区自流供给,最后流进千家万户。平岩水厂解决了董架、平岩2个社区13个行政村共计4559户15500人的饮水安全。

2019年,祖祖辈辈受尽贫困折磨的平岩人,与全县一起,提前一年脱掉了贫困帽子。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是一股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几代人的接力,硬是将喀斯特石山区的‘水荒’问题彻底解决。”宿文品说,如今,平岩人吃水不再是难题,拧开水龙头,清冽甘甜的自来水便哗哗地流出来。

多年来,平岩的干部群众赓续老劳模敢为人先、苦干实干的精神,相继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安居难、发展难等问题,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被罗甸县称为“平岩新风”。

“我决定留下来振兴乡村,传承好爷爷的养蜂技术。”潘玉先老人的孙子潘文军说,现在家乡变化大了,外出打工不再是平岩人的唯一出路,平岩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尝一尝,这是今年新割的蜂蜜。”潘文军舀出一大勺蜂蜜说,这勺蜜已经甜了平岩三代人!

人物档案:

潘玉先,1910年—1980年,男,罗甸县平岩人,中共党员,曾任罗甸县原平岩乡翁保公社社长。曾带领村民们劈石造田、垒砌梯土,大力发展养蜂、养猪等产业,推广水稻新品种,探索粮食套种新模式,大修水塘,解决人畜饮水难题。1957年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版权所有:黔南州总工会

技术支持:黔南热线

备案号:黔ICP备17003692号

地址:都匀市匀东镇怀昌路1号

黔南州服务职工中心 邮编:558000

贵公网安备 522701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