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

“罗甸劳模现象”系列报道之四:从“红水河畔女财神”到“贵州蔬菜拓荒牛”——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桂莲

来源:云黔南 作者:刘雪红 日期:2022-04-15

40年前,在位于贵州南部边陲的罗甸县,上演了一部轰轰烈烈的蔬菜致富“神话”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李桂莲。种菜致富的罗甸农民送给她一个亲切的外号,“红水河畔女财神”。1989年,李桂莲因此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翻开李桂莲的履历,诸多荣誉加身。最近一次,是2021年11月24日获得的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这一年,她还荣获中共中央授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一位79岁高龄的老人,不是应该在家安享晚年吗,为何还能拥有如此高的荣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桂莲在罗甸开设的田间课堂

是的,耄耋之年的李桂莲,至今仍战斗在贵州蔬菜产业科研第一线,“田间”是她的“战场”,“技术”是她的“武器”,“丰收”是她的“战绩”。持续战斗的60年里,她是贵州蔬菜的“拓荒牛”,更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两分地”点燃星星之火

罗甸是李桂莲挥毫事业辉煌篇章的“处女地”。

1979年夏天,怀揣着“早熟蔬菜”梦想的李桂莲,只身踏上罗甸这片热土。旅行袋里,装着她选育三代的番茄品种“希望一号”。

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罗甸,雨热同季,日照长,积温多,具有春早、夏长、秋迟、冬短的特点,素有“天然温室”之称,是理想的蔬菜种植试验地。

2005年11月2日贵州农业科学院百年华诞上,李桂莲获农业科研特别成就奖

李桂莲在对番茄的加代育种研究中发现,由于罗甸县冬春气候温暖,在其他地方要6月中旬才能成熟上市的番茄,在罗甸可以提前一个多月上市。

这个“意外”发现让李桂莲兴奋不已:番茄可以提早上市,那么与番茄生长条件相似的茄果类蔬菜,不都能提早上市吗?如果在罗甸推广早菜生产,将大大造福于当地农民。

在罗甸县的大力支持下,李桂莲开始了冬春蔬菜种植试验示范和推广。

然而,困难比她想象的要大得多。

自古以来就以竹笋、野菜、黄豆、干辣椒为主要菜肴的罗甸农民,很少食用蔬菜,更没有种菜习惯和技术。听说要把好田好土拿来种蔬菜,遭到村民们的强烈反对。

“仅仅为了找一块试验田,我费了好大劲。”李桂莲说。



李桂莲在罗甸进行田间指导

李桂莲决定从有文化的人身上找突破口。她找到有高中文化,在城关镇一生产大队当会计的黄世雄,劝说他进行黄瓜地膜栽培实验。然而,黄世雄一口拒绝,李桂莲磨破了嘴皮,直到承诺愿意承担所有损失时,黄世雄才勉强答应拿出2分地来做试验。

试验开始的时候,村民们看稀奇古怪一样的围成严严实实一大圈。没人相信种庄稼还要穿“衣服”,用地膜盖起来,能长出芽吗?农民们的抵制和怀疑,让李桂莲更加谨慎。她明白,这2分地一旦失败意味着什么。

农民从来相信眼见为实。当他们亲眼看见黄瓜对比试验地里,新式种法的黄瓜要比老式种植的黄瓜早熟20多天,产量提高30%时,整个村寨都沸腾了。一年后,这里出产的番茄单个重量超过0.5公斤,充分证实了贵州露地栽培早熟蔬菜的可行性。

1980年,“罗甸县早菜基地”项目正式立项。



李桂莲(左一)在罗甸开展“鲜食糯玉米套种白菜”高效种植模式试验示范  刘雪红 摄

从此,李桂莲把家安在罗甸,吃住在农村,细心呵护每一株蔬菜,手把手传授技术。从露地栽培到地膜培植,再到地膜套小拱棚,昔日只种粮食、但求温饱的罗甸农民,开始在种菜致富的大道上一路奔跑。

一边培训农民,一边培养技术骨干,李桂莲为罗甸蓄积了一支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16万人种植大军、3万多名技术能手、100多个协会销售网络、160多个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就是罗甸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核心竞争力。罗甸县先后获得“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业部蔬菜定点批发市场”等称号。

“引路人”掀起“蔬菜革命”

随着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展开,祖祖辈辈被穷困纠缠的罗甸农民,第一次看见了致富的希望。这希望如此贴近,近得触手可及。

80岁高龄的李桂莲至今仍战斗在田间地头  李庆红 摄

李桂莲被农民急切的渴望感动了,她在罗甸的田间地头一干就是五年。五年里,她起早贪黑,走乡串寨,跋山涉水,去农户家讲解,到田间指导,耐心传授技术,晚上还要查阅整理资料写论文。

在李桂莲的推动下,罗甸县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蔬菜革命”,换来了大批农民的脱贫致富。2000年后,罗甸县每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近20万人通过蔬菜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每年春天,罗甸早菜批发市场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上千名省内外客商云集于此,将一车车鲜嫩的蔬菜运往外地。

随之涌入的种子商、农药商、肥料商更是成千上万,省内外的科研、种子推广单位慕名前来洽谈业务,产销两旺,供不应求。罗甸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运输行业、印刷包装业、生产服务业、餐饮住宿等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催生了一大批蔬菜营销经纪人,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呈现一业兴带动多业旺的态势。

罗甸罗化蔬菜基地  李庆红 摄

罗甸曾经是一个传统农业县,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刀耕火种赶山吃饭,种田不施肥,对新事物接受慢。李桂莲推行蔬菜标准化种植技术后,罗甸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学发展生产蔚然成风,旱育浅植、地膜栽培等新技术,从不用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良种推广率达到90%以上,蔬菜产业实现了良种配良法,科技普及率90%以上,一举成为贵州省的“一号菜篮子”,担起了农业科技推广“领跑者”的角色。

罗甸早熟露地蔬菜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贵州气候资源的经济价值。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总结早菜栽培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李桂莲提出了冬果菜反季节栽培的新思路。她主持的“冬果菜研究示范推广”项目,在罗甸、关岭、镇宁等地累计实施3万余亩,创建中国南亚热带区域第一个露地冬春果菜基地,为3县农民增加收入6000多万元。总结出的“早果菜地膜加小拱棚栽培技术”和“改良地膜栽培技术”等体系,使贵州早果菜栽培技术实现历史性跨越。

蔬菜产业的“罗甸现象”受到广泛关注,辐射带动全省各地早菜产业的起步和发展。

40年来,一代代蔬菜人接棒接力,让罗甸“2分地”的星星之火,燃成全州300万亩、全省1500万亩的燎原之势,在贵州脱贫攻坚史上,谱写了蔬菜产业扶贫的壮丽诗篇。

经过几代人的接力,罗甸蔬菜领跑全州全省

“拓荒牛”驰骋“科研疆场”

李桂莲对罗甸这片热土“情有独钟”,对罗甸农民,有一种源自心底的亲切感。

2018-2021年,李桂莲领衔的《省蔬菜产业科技扶贫“321”示范工程》在全省16个县(市、区)进行示范、推广,将冬春、春夏、夏秋、秋冬等各种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进行综合集成,其核心技术列入《贵州省政府蔬菜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成为贵州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

而罗甸,就是这个项目的核心试验示范基地。当地农民采用“菜—稻—菜”一年三季四熟种植模式,一亩地能种出3万多元的产值。

“这些年,李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在罗甸进行试验示范,表现都非常好。” 罗甸县蔬菜办副主任王惠科说,罗甸蔬菜产业能在全省遥遥领先,李桂莲的“试验示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罗甸蔬菜与市场对接更精准、更稳靠,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更加“与时俱进”。

年已八旬的李桂莲,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田间地头度过。摔断过腿,扭伤过脚,随身带着血压计,但她从未停歇,率领她的团队一路驰骋在蔬菜科研的疆场,先后获省科技成果奖17项,选育并通过审定蔬菜优良品种16个,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著作5部,专利授权28件,制定发布省级技术标准21项,示范推广成果1060多万亩,产值800余亿元,惠及农户20多万户,其中带动建档立卡人口7.9万人增收,为贵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物档案:

李桂莲,1942年12月出生,女,陕西华荫人,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贵州省首届核心专家,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光荣当选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先进个人标兵、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以及贵州省最高科学奖、贵州省特等劳模、贵州杰出人才奖等30余项荣誉。


版权所有:黔南州总工会

技术支持:黔南热线

备案号:黔ICP备17003692号

地址:都匀市匀东镇怀昌路1号

黔南州服务职工中心 邮编:558000

贵公网安备 522701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