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

“罗甸劳模现象”系列报道之五:村民的“主心骨”,时代的“弄潮儿”——记全国劳动模范、罗甸县沫阳镇原罗沟村党支部书记胡天英

来源:云黔南 作者:刘雪红,朱丽,王孝文 日期:2022-04-17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罗甸县掀起一场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蔬菜革命”,由省农科院技术员李桂莲点燃的星星之火,燃成了燎原之势。

胡天英便是李桂莲众多农民“粉丝”中最“铁杆”的一位,也是罗甸首批蔬菜种植科技“二传手”。198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天然温室”的罗甸,“瓜果之乡”美誉声名远播,每年春暖花开之季,早春蔬菜抢尽市场“风头”。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沫阳镇的蔬菜产业已提档升级

经过40多年的积淀和革新,罗甸蔬菜产业早已完成了转型升级,基本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商品化、质量标准化、服务一体化、管理规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信息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走在全州全省前列。

是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的接力,成就了罗甸蔬菜的辉煌。今天,我们不应忘记那一群镌刻史册的拓荒者。

放下教鞭扛起锄头

1967年,青春靓丽的紫云姑娘胡天英,与在部队服役的罗甸县沫阳镇罗沟村人吴永光结婚了。1971年,她随丈夫退伍返乡,成为这个布依山寨的一名“外来媳妇”。

初中文化的胡天英,在罗沟村小学当起民办教师,一个月工资14元,上课,带孩子,做家务,日子忙碌而艰难。

1980年,土地分到户后,胡天英决定放下教鞭,扛起锄头回家当农民。

沫阳镇是布依族聚居地,耕作方式传统,思想保守,经济落后,贫困程度深。“当地人只种粮食,很少有人种蔬菜,因为是山区,土地精贵。”胡天英用门前不到1分的土地种下了四季豆。

胡天英自然不知道,在她种下一分地四季豆时,一场惊天动地的“蔬菜革命”已经在罗甸萌芽了。她的命运,与一位同样外来的女人产生了交集。

一天,胡天英到市场上售卖蔬菜,新鲜的四季豆吸引了正在作市场考察的李桂莲。在当时那个很难接受新事物的边远县城,主动种菜的胡天英绝对是“凤毛麟角”。

在李桂莲的极力邀请下,胡天英成为罗甸蔬菜种植第一期培训班里唯一一名女学员。这一期参加培训的12名学员,被后来人称为“罗甸蔬菜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也是罗甸最早的“土专家”和“科技二传手”。

培训结束后,胡天英将带回来的番茄种撒进4分偏坡地里,严格按照培训的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丝毫不敢懈怠。她知道,背后有若干双眼睛盯着她,如果失败了,李老师致力推广的早菜种植将很难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不种粮食种蔬菜,在村民眼中,胡天英简直就是“痴心妄想”“逆天而违”,“这个疯女人,有她哭的时候!”村民们都等着看她笑话。

种下番茄后,胡天英对技术步骤和番茄生长过程逐一做好记录,遇到问题就请教李桂莲,李桂莲对这位女学员格外上心,从育苗、剪枝、整枝、搭架到采收,技术操作精准到位,标准规范。

胡天英的番茄丰收了。4分土种出的番茄卖了670元。“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过这么多钱,我把一张张钞票卷成筒,放进瓶子里珍藏起来。”回忆起第一次种植成功的情景,77岁的胡天英仍激动不已。

放下教鞭扛起锄头当农民的胡天英,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罗甸“蔬菜革命”的“弄潮儿”。

技术过硬心肠热呼

1980年,胡天英家添置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这个画面里有说有笑有故事的新东西,在方圆几十里引起了轰动,每天晚上挤在胡天英家看电视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

种蔬菜产生的效应,远远超出胡天英的想象,更出乎村民的意料。村民决定跟着胡天英干。

见胡天英有文化、悟性高,还会说布依话,李桂莲决定将胡天英培养成沫阳片区蔬菜种植“二传手”,通过她,让更多群众种菜致富。

胡天英向农户传授种菜技术

1982年,在李桂莲的指导下,胡天英用2亩田做地膜种植试验,种出的番茄和黄瓜,产量和品质远远高出一大截。地膜种植就此被大面积推广应用。每年春天,田野里白茫茫一片,让蔬菜露地栽培的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这一年,胡天英被罗甸县任命为蔬菜辅导员,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蔬菜种植很快从罗沟村蔓延至各个村寨,绿油油的蔬菜铺满了山间洼地,胡天英走村串寨指导村民种植,为患病蔬菜诊断开方。

“每天给村民指导,自家的地根本管不过来,加上很多农户没有钱买地膜种子,我和爱人商量,决定开一家农资小卖部,代销地膜和种子,方便农户赊用和技术咨询。”每到赶场天,她的小卖部成了乡场上最热闹的地方,没有钱买地膜种子的,先赊账,蔬菜卖了后再来销账。“直到现在,都还有1万多块钱的账收不回来。”有些农户家庭实在困难,胡天英不忍心去追要,都成了“烂账”。

“农户跟着我种菜,种不好、卖不出都来找‘麻烦’。”胡天英说,有的农户将卖不出去的菜拉到门市部“讨说法”,丈夫没少埋怨她。

尽管如此,胡天英丝毫没有怨言,将自己日积月累的种植经验悉数传授给农户。哪家田里出现病虫害,她就去诊治,哪家遇上难题,她就去帮忙,哪家增收了,她比村民还开心。

一次,隔壁的柏林村有一片10亩地番茄患了晚疫病,胡天英连夜赶到农户家,科学施药,埋病叶病果,为感染地块消毒,硬是将10亩番茄抢救回来。

为了帮助群众解决销路,她和爱人四处跑市场,从群众手里收购卖不出去的蔬菜,再卖到凯里、遵义、重庆等地,一番倒腾后,常常做成亏本生意。

就这样,人美心善的胡天英圈了一大群蔬菜种植“粉丝”。在她的带动下,沫阳片区蔬菜种植面积从几十亩、几百亩增加到几千上万亩,多年来吃不饱穿不暖的农户,因为种菜打了翻身仗,草房变平房,家里添置起电视、单车、小货车,荷包鼓起来,生活一年一个样。

1984年,胡天英被村民推选为罗沟村党支部书记。

1988年,胡天英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先进代表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科技能手。198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与同时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李桂莲一起到北京参加劳模大会。

在北京参加劳模表彰大会

在村支书任上,胡天英一干就是29年。她带领村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因为蔬菜种植,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

发挥余热再立新功

2013年,年近70岁的胡天英卸任罗沟村党支部书记职务,转岗担任沫阳敬老院院长一职,在另一个领域继续发挥余热。

沫阳敬老院收容的是残疾人、五保户、社会孤儿和孤寡老人,都是民政扶贫对象。

很多人不愿意在敬老院工作,觉得这是份“苦差事”,但胡天英不挑。她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老劳模,不管党分配我做什么,我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

胡天英与敬老院里的孩子    杨庆帆  摄

敬老院成立之初只有8个老人,为了消除老人们的疏离感,敬老院没有请护工,照顾老人的重担全部落在胡天英肩上。

到2014年,敬老院增加到20多个孤儿、60多个老人,最多的时候达到100多人,院里最小的孩子不到5岁,最大的孩子读初中。

敬老院里每个人都有一本辛酸故事,尽管家在附近,但胡天英吃住在院里,把每一个老人、孩子当作家人悉心照顾,将敬老院打理得井井有条。

从孤寡老人的心理健康调节,生活起居照顾,到孤儿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桩桩件件操心劳碌,让那群命运多舛的老老少少,心灵得到慰藉,生活得到保障。大家亲切的称呼她为“奶奶院长”。

一位本需要别人关怀的70多岁老人,却用她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去温暖照顾那么多鳏寡孤独。

从敬老院走出去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找到工作,有的结婚生子。看到这些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她最开心、最骄傲的事。

2020年初,县里重新整合敬老院资源,将沫阳敬老院归并到茂井镇。因为年岁已高又身患高血压等疾病,胡天英的子女坚决不同意她到离家那么远的地方工作。

敬老院搬迁那天,胡天英心情格外落寞,敬老院里的老人和孩子,成了她心中割舍不下的牵绊。

人物档案:

胡天英,1945年10月出生,女,中共党员,安顺紫云人,罗甸蔬菜种植技术“二传手”,曾任沫阳镇罗沟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种植蔬菜脱贫致富,曾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先进代表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科技能手和全国劳动模范。


版权所有:黔南州总工会

技术支持:黔南热线

备案号:黔ICP备17003692号

地址:都匀市匀东镇怀昌路1号

黔南州服务职工中心 邮编:558000

贵公网安备 522701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