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助力

罗甸:村级工会搭平台助力农民吃上“职业饭”

来源:中工网 日期:2022-08-03

  八月,骄阳似火。在黔南州罗甸县逢亭镇祥脚村蔬菜基地里,茄子、辣椒、黄瓜、四季豆等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们育苗、收菜、追肥、除草……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统一“工装”、“打卡”务工、“流水线”作业,这里的农民也成为新职业,“农业产业工人们”在田间地头的“岗位”上挥洒着汗水,绘出一幅幅靓丽的新农村图景。

image.png

农民出发劳作 祥脚村村工会供图

  2021年,祥脚村村工会正式成立。建会之初,在上级工会的指导下,村级工会主席一律由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或支部委员兼任。同时,统筹安排部署,把党建带工建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考核目标,实现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考核,使村级建会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力争让基层工会服务农民工工作赢在“起跑线”上。

  工会成立后,村工会结合发展实际需求,积极引导群众加入工会组织,大力实施新时代新型农民培育计划,着力打造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就业引导、产销对接等服务,助力当地村民完成农民由称谓变成职业的“华丽转身”,有力提升了村民的成就感、荣誉感、归属感。

  “过去管不了、没时间管的事情,现在通过一部手机就处理得妥妥当当。”祥脚村第一书记苏丹说,工会成立后,党支部依靠群团组织,村工会以“工会+劳务公司”模式,将全村劳动力纳入管理,分类建立劳动力信息数据库。依托“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治理体系作用,通过“群众下单、联户长派单,网格员接单、合作社培育”的“下单”方式,为村民提供就业指导和用工信息服务,实现了“一机在手,智慧服务”。

  同时,村工会以“工会+合作社+企业+农民”的发展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农民就地就业,以公司管理模式推进农民职业化管理,配套建设新时代农民生产用房,分类别签订用工合同,农民统一“工装”,“打卡”务工,开展“流水线”作业,实现农民“一技在手,吃饭不愁”。

  村工会还充分发挥“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治理体系作用,充分调动会员参与村级自治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及排查、疫情防控、联防联治、矛盾纠纷协调等工作,将农民工家庭的小纠纷、小疙瘩等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精细化管理服务农民,让农民“在家舒心,在外安心”。

  今年以来,村工会共开展就业信息统计、宣传等约3000人次,申请护林员、保洁员的等公益性岗位37个,解决了困难弱劳动力会员就近就业。目前,在祥脚村,有固定“打卡”上班农民73人,人均月工资5000元左右,季节性“打卡”上班的农民186人,人均日工资100元以上。

  此外,为帮助村民提升农业知识和技能,村工会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作社+科研+教学”多方合作模式,全国劳模李桂莲、省级劳模孟平红、州级劳模王惠科等农业专家团队在祥脚建立农业科研基地、县农业局新品试验基地、技术攻关孵化园,建立了罗甸首个劳模(工匠)产业孵化基地,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远程教育、夜校等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农业知识、技能专题培训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劳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操教学,辐射带动提升群众农业管理和农技科技水平,着力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业产业工人队伍”。

  目前,该村劳模(工匠)产业孵化基地开展的农民技能提升培训已有300余人参加,专家开展田间业务指导200余人次,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4人、“土专家”12人,这里也成为当地村民提升技能“明星班”。

  罗甸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吴德辉说:“村级工会的建设,能够深度嵌入乡村基层社会,有效填补基层的‘管理缝隙’,以做强村级工会建设为依托,着力打通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使基层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激发农民工群体活力,为新时代产业工会队伍建设改革夯实了基础,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版权所有:黔南州总工会

技术支持:黔南热线

备案号:黔ICP备17003692号

地址:都匀市匀东镇怀昌路1号

黔南州服务职工中心 邮编:558000

贵公网安备 522701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