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工会加强年

惠水县“四项措施”探索群团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新模式

来源:惠水县委组织部 日期:2023-12-26

  为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惠水县坚持以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为主线,以“四项措施”为抓手,构建“1+1>2”的“大群团”工作格局,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倾斜,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完善“三个体系”,建强群团组织。一是完善组织体系。按照“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工作原则,坚持群团组织、群团工作有效覆盖,搭建县、镇、村三级组织架构,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目前,全县11个镇(街道)、199个村均实现工、青、妇、残组织全覆盖。县委党建办牵头统筹党建带群建工作,把群团工作与党建工作统一规划部署、统一检查指导、统一考核管理,确保同频共振。二是完善工作体系。打破以往群团组织“自成体系、自我封闭、自我循环”传统模式,把群团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规划,建立党组织定期督促群团组织工作、群团组织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群团组织重大问题征求党组织意见等制度。把党建带群建工作作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纳入年终党建考核指标,项目化、清单化推动工作开展。探索“群团组织应急救援叫响”工作机制,每季度定期召开联席议事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解决重点问题,第一时间消除存在困难。三是完善保障体系。在党建带群团具体工作中,推行工作同步部署、活动同步谋划、考核同步开展工作模式,实现党群组织在人力、智力、阵地、信息、管理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用镇(街道)便民利民服务中心(站、点)、党员活动中心等平台,建成199个党群活动中心并持续优化功能,实现“一室多用”。将党群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强化对群团组织开展的重点培训项目、大型培训班次等的经费保障。

  以要素投入为驱动,坚持“三个到位”,夯实振兴基础。一是政策下沉到位。打破各部门分工界限,融合工作职能和优势,汇编8家群团部门57项惠民政策,联合民政、司法等部门,通过政府官网、微信群、赶集日开展政策宣传、咨询活动,充分发挥县直部门资源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效应,推动群团组织“独唱”转型为集体“大合唱”。二是力量下沉到位。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和智力支撑需求,发挥群团组织人才构成多样化特点,多角度全方面推动乡村发展。积极开展“青年带富”“巾帼建功”进农村活动,解决乡村产业、群众就业创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邀请专家学者、春晖使者、退休干部加入志愿服务团队,组建“四化”青年突击队、科普志愿队、“七彩”春晖服务队、“文艺轻骑兵”等10余支服务乡村振兴志愿队伍,开展服务覆盖2万人次。三是技术下沉到位。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协调灵活的优势,依托乡村能人培育工程,联合农业农村、人社等部门积极送训、送技术下基层。围绕科技兴农,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百香果种植等农业技术培训50余次,培养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129人,在断杉镇大坡村蜂糖李种植基地推动建设全县首个“科技小院”。结合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为期15天-30天的农村电子商务、康养等项目制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妇女161人;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指导津致雅阁、唐人坊等巾帼企业组织1000余名困境妇女参加刺绣、枫香染、家政等“订单式”培训。

  以改革创新为突破,推进“三链融合”,激发振兴活力。一是推进“帮扶链”融合。整合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优势,形成帮扶“大礼包”,积极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和平台。团县委实施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发布就业岗位280个;县妇联探索“妇联+困境妇女+巾帼企业”创业就业模式,打造“惠大姐”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6个,帮助解决困境妇女就业800余人;县残联推行“摸底+培训+搭台”就业服务模式,搭建部门与残疾人、企业和残疾人的双向交流服务平台,安排残疾人就业312人,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创业37人,帮助残疾人在全县5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实现就业;县总工会促成黔南州“染织绣非遗出山入湾展示宣传”项目落地,打造染织绣人才创新工作室,推动联盟企业产品销售额达30余万元。二是推进“治理链”融合。探索拓宽群团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妇联(工会)+村+议事会”的工作模式,村党组织领导妇女组织和工会组织通过议事会参与基层民主决策796次。依托“平安惠水·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创建,打造州级示范点3个,以示范创建推动形成和谐人居环境。加强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强化党的政策宣传和文化服务,持续提升基层群众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创新“感恩小屋”讲事说理工作载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宣讲114次,新闻稿件《小屋子、大作用!惠水县计生协感恩小屋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万家》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网”等中央级媒体采用。三是推进“产业链”融合。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抢抓上级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机遇,强化向上主动对接,争取资金651.88万元,不断加强种植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冷库、蓄水池16个,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发展。推动“博爱家园”项目成功落地石头关村、百鸟河村、六马村等,强化“5+X”模式作用发挥,发放15万元生计金助力农户发展产业,依托自选项目修建产业路、农产品交易平台等产业配套设施。以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培育行动为载体,创新“协会接轨专业艺术服务+乡村文艺培育”发展模式,示范选择好花红村、满贡村、双坪村作为民族旅游村寨进行重点打造,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县内66个商(协)会、企业通过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等形式,增强乡村产业“造血功能”。引导贵州省雅惠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雅水镇建立茶叶种植基地4200亩,辐射带动30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5万元;贵州金晨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惠水优质米主产区发展订单式种植2万余亩,惠及农户5000余户。

  以延伸服务为抓手,紧扣“三个重点”,提升振兴质效。一是紧盯关键领域。聚焦基层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深入推进“希望工程·陪伴行动”、青年社会组织服务社区青少年“伙伴计划”示范项目,在移民社区、有阵地的村(社区)开展特长培养、课业指导等志愿服务陪伴活动150余场(次),明田街道和谐社区荣获省级“希望工程·陪伴行动”优秀项目点。发挥全县17个“家庭教育服务指导站”作用,深入开展家庭家风家教宣传引导、对涉案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调适等活动20余场,白银水户获评“全国最美家庭”。抓实妇女儿童权益维护,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检察监督与妇女、儿童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工作联动办法(试行)》,通过案情通报、线索移送等方式开展监督保护,积极为困境儿童申请司法救助。二是紧盯关键群体。探索创新组织部门牵头、群团组织主抓、民生保障部门联动的“一排四定三共”协同共办模式,采取“群众点单+部门派单+群团接单”模式,紧盯困境妇女、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关键群体,全覆盖走访摸排特殊困难群体,台账式建立服务清单,确保“一户一方案、一人一对策”,变“被动帮扶”为“主动帮扶”,进一步消除服务“空白”。目前,开展医疗救助540余人,解决就业7500余人、助学720人以及其他困难360余人。三是紧盯做亮品牌。坚持“专业化、品牌化、矩阵化”工作思路,以“一心向党·好花更红”党建工作品牌为有效载体,深入挖掘行业领域文化独特内涵、业务个性元素,构建党组织“搭台”、群团组织“唱戏”的工作局面。持续扩大“叶辛好花红书院”文化品牌知名度,全县全覆盖打造村级书屋,创新“好花红·未来星铸魂工程”公益课堂、“围炉阅读”等活动。形成团县委“团伴周末”促少年儿童学业提升、健康成长关爱模式,在黔南州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关爱他人类志愿服务项目第三名。成立“惠大姐”队伍15支,从思想引领、就业创业、家庭教育等方面提供志愿服务活动近80次,覆盖群众8000余人。打造“科普好花红”系列宣传,推出科普宣传视频83期,受益群体量达1万人次。

版权所有:黔南州总工会

技术支持:黔南热线

备案号:黔ICP备17003692号

地址:都匀市匀东镇怀昌路1号

黔南州服务职工中心 邮编:558000

贵公网安备 52270102000217号